当前位置:念佛放生 > 佛法自然 > 正文

第一辑佛堂讲话,愿与您共同追求往生净土

2024-05-04 09:49作者:admin

四、念佛决定往生愿力

至高无上的存在: 时间过得真快!我们已经祈祷了四天,在这常规的七天时间里,已经过去了一大半!你们过得怎么样?你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反思一下。如果一个人的根机和智慧高超,念佛一天就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。但是,上等根智的人可能很少,中下等根智的人总是占大多数。既然我们还没有达到 "一心不乱 "的境界,我们就知道自己的根基并不深厚,但正因为根基浅薄,我们才需要奋起直追,努力拼搏!正因为我们的根基浅,所以我们才需要迎头赶上、奋发图强!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,那么我们就能得到帮助。否则,时不我待,再过三天,佛家的七日便圆满了,结果却是一无所获,岂不是太可惜这七天的宝贵时间了吗?古人云:"一寸光阴一寸金,寸金难买寸光阴。"不要把时间看得太轻: "一寸光阴一寸金,寸金难买寸光阴!这是一句真实的告诫。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。失去一天时间,我们就失去一天生命。如果过于随意,不愿真正利用时间,就必须认识到,空耗七天时间,就是牺牲七天生命,实在对不起自己!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,才不会错过时间。你的信心已经非常坚定,你的修行已经非常精进。但是,在净土法门中,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,那就是必须恳切地发愿。因此,今天演讲的题目是 "念佛决定往生西方",共分三段:

第一,往生西方,全凭愿力: 易大师说 "往生与否,全凭信愿有无;品位高低,全凭持名深浅。从这两句话中,我们可以知道,能不能往生西方,就看有没有信愿。也就是说,只要有信、有愿,无论怎么念佛,都一定能往生西方,可见信、愿二字是多么重要!所以,昨天我跟大家说 "念佛不要怀疑",说的就是一个信字。今天,我说 "念佛决定发愿往生",说的就是一个 "愿 "字。如果有信心而没有愿力,就不能往生,所以愿力非常重要!

比方说,你在家里听朋友说:灵山寺的殿堂多么巍峨,讲堂多么高大宽广,佛像多么庄严肃穆,僧人多么精进修行,念佛七有多少人参加,每天讲经说法多么微妙。听了这些,你信了,但你愿意去灵山寺吗?如果你愿意去,那信就有用。如果不想去,那就没有信的力量,即使信了也是枉然。如果你有信仰却没有意愿,你终究还是去不了,那么信仰又有什么用呢?所以,信心固然重要,但愿望更重要!

再举一个例子: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圣人。但孔子是如何成为圣人的呢?答案就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言简意赅地描述了自己的修养和成就。他说:"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吾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"。从《论语》的这段话中,我们可以知道,孔子之所以成为儒家圣人,完全是因为他一生的学习。但我们不能忽略 "志于学 "这四个字。因为他能够向往圣人之学,所以才有了之后几十年的修养,才能够达到圣人的地位。然而,我们怎么知道孔子 "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"是志于圣人之学呢?这可以从孔子一生的言行都是圣人的言行来证明,也可以从《论语》中还有一章《述志》来证明。有一天,颜渊和子路站在孔子旁边,孔子说:"为什么不各说各的呢?子路说:"我想把自己的车、马、衣服、皮毛与朋友们分享。颜渊说再举一个例子: 我上小学时,课本上有一堂关于修身的课,至今还能背诵: "两个小孩,既聪明又愚笨,在各自的道路上成长,一个成了人中的英雄,一个成了车前的丈夫。长大后,他们各奔东西,一个成了人中英雄,一个成了车夫。既然这两个孩子有着同样的天赋,接受着同样的教育,为什么他们长大后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?因为这个孩子志向高远,成为人中豪杰,而另一个孩子胸无大志,沦落为马车夫。

在佛教中,所谓的 "志",也就是佛法中所谓的 "悟"。一个人能否成为人中龙凤,就看他是否立下了做人中龙凤的志向。我们能否成为世间圣贤,取决于我们是否立下了世间圣贤的志向。同样,我们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也要看我们是否发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。有愿则生,无愿则不生!

我想再举一部经来证明,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是我们每天必诵的净土三经之一。这部经的主旨是信愿行,也被称为往生西方的三资粮。根据这三个条件,阿弥陀佛大师将《阿弥陀经》分为三大部分: 第一部分是 "广说极乐世界正妙果报,开示信解",开篇即说:"舍利弗!为什么极乐世界是极乐世界?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离一切苦,得一切乐,所以称为极乐世界",然后说:"舍利弗!佛有无量声闻弟子,皆是阿罗汉,不可计数。诸菩萨亦复如是。舍利弗 佛土就是这样成就的。我们可以看到,在这段经文中,"信 "字并没有明说,"信 "的含义只是包含在经文的意思中。其次,在 "特劝众生求往生以发愿 "这段经文中,经文写道 "又,舍利弗!极乐世界,众生阿毗达磨,多有一生补处。其数甚多,不可胜数,但可说为一。总之,往生西方全靠愿力,如果没有愿力,就不能往生西方。

其次,愿不诚:我们知道,发愿是非常重要的,要想把佛号念好,愿一定要诚。如果随随便便发愿,那么念佛的修行就不真诚。如果发愿不恳,修行不诚,在修七圣谛的过程中没有做到一心不乱,到临命终时,想 "一心不乱,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"。这恐怕很难!

第一辑佛堂讲话,愿与您共同追求往生净土

因为净土宗最重视发愿,所以历代祖师制定了很多发愿文。念佛七》中使用的愿文与净土宗常用的愿文不同,《大回向》中跪拜念诵:"弟子等今为生死凡夫,罪障深重。六道轮回之苦,无以言表。今遇善知识,闻弥陀名号,愿证此愿功德。一心念佛,求生西方。愿佛慈悲,普度众生。我是弟子,不知佛身光明。愿佛现身,令我得见。我想看看观世音菩萨和他们的世界,那里清净庄严、光明殊胜,等等。这样我就能觉悟,就能见到阿弥陀佛。" 起立,念弥陀名号、观世音菩萨名号、世尊名号、净海僧名号,以及每一句圣号,然后跪念:"愿我临命终时,无有障碍,远迎阿弥陀佛;观世音菩萨甘露洒我头,世尊金座安我足。刹那间,我脱离了五浊恶世,弯腰伸臂的瞬间就到了莲花池;莲花开放后,我见到了尊者,亲耳聆听到了法音,这一切都让我明白了......有愿才有行,有行才有愿,愿有引导力,有恳切的愿,才有真诚的行。如果我们的愿是随随便便的,念佛自然也是泛泛而谈,怎么可能念得成功呢?

三、有行无愿,不往生者:前面是说没有恳切的愿力,就一定没有真诚的行动。这里说的是,即使有真诚的行动,如果没有愿力,也无法往生。

有些人说:"我不管能不能往生,我只念我的阿弥陀佛!如果是这样,那就决定不能往生了。正如我之前所说,愿力不仅具有当下的引导力,还具有未来往生西方的引导力。现在,如果没有愿力的引导,即使修了愿力,也不能出三界到极乐世界。如果真的只知道念佛而不知道发愿,那也是对净土法门没有信心。"信愿 "是 "慧行","念佛 "是 "行愿"。"智慧 "等于 "眼睛","行为 "等于 "腿脚",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往生西方。现在有行无愿,等于有脚无眼,太危险了!

有人说:"阿弥陀佛是万德之名,我只要多念佛号,就有无量功德。即使不能往生西方,我也有功德,有什么危险呢?" 念佛有功德是好事,但如果不懂得发愿往生西方,那就是没有智慧,有行无智,把念佛的功德变成了往生的福报!第二世在享受无明福报的同时,必然会依福造业,第三世必然堕入三途。

所有善良的人们 我们念佛七已经过去四天了,大家要检讨一下自己的努力,如果还没有把这句佛号念熟,就要认真发愿引导。

如果我们说得太多,就会打岔,所以大家要认真发愿,把佛号念好!

标签:

最近关注

热点内容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