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念佛放生 > 佛法自然 > 正文

心灵觉醒的第三站:佛堂讲座,无需他助,心靈自解

2024-05-04 09:44作者:admin

四、没有打开心门的方便

慈悲为怀的人: 道源说几句打岔,昨天说忆佛念佛一定见佛。今天继续讲经:

离佛不远,不仗方便,自得心开。

首先,"去佛不远",这句经文有两种解释: 第一,根据《阿弥陀经》, "从是西方,过十万亿佛土,有世界名曰极乐。也就是说,要经过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,才能见到阿弥陀佛,怎么能说不远呢?这是事实。若论心力,则心力不可思议,念佛至 "心开",虽十万亿佛国土远,屈伸顷刻即到。就佛力而言,佛力不可思议,人人易解。我们往生西方,是阿弥陀佛亲自来接引,既然是佛亲自接引,自然离佛不远。只要我们忆佛念佛,佛就在眼前,所以并不遥远!孔子说:"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其次,生在西方,寿命无量,永不退转,离成佛之日也就不远了。

接着,我讲 "自悟无妄"。它分为三段:

(1) 其他法门都需要方便

本章中的 "方便 "指的是 "思惟"。

我们想要修行吗?我们需要通过修行来了生脱死吗?如果我们不想修行,如果我们不想了生死,那就不必谈这个了。如果我们想修行了生死,那就不是儿戏了!一息不生,便成别命;一命不保,便难复生!故修炼佛法,须慎重选择,以免事与愿违。箴言:十八般兵器,皆可自卫制敌。哪一种更好呢?只有适合自己心性的,才能克敌制胜,取得成效。修行者对法门的选择也是如此。在八万四千法门中,任何一门都能通往生死之路,但我们该如何选择呢?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根性。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,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了生死之道。它们的目标都是 "了生死",修行方法称为 "法门",按照它们所指示的法门修行,就能了生死。然而,除了净土宗的持名念佛法门外,其他宗派都必须经过一种 "方便 "才能成功。让我们来看看净土宗的几种 "方便"。达摩僧伽 - 五重意识观,又称三性意识观,是其主要方便。他将一切法分为三性: (一)"偏性",指心外之我、法性。(二)"依缘生",指种子所生的因果法。(三) "实相",指作为因缘性基础的实体实相。心外诸法虚妄不实,应予摒弃。故略举 "偏",以 "依 "为 "圆"。修此三性观,由浅入深,共分五个层次,称为五重唯识观:(一)废妄存真观。(二)离垢清净观。(三) 本末倒置观。(四) 藏劣存优观。(五) 消相显性观。仅从这五种观想的名称,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的修行难度。

天台宗--以 "三止三观 "为主要方便。释迦牟尼一代时教的次第,分为五时八教。八教是:顿、渐、密、不定的化仪四教。化法四教为:顿、渐、密、不定: 藏、通、别、圆。三止三观是专修分别和圆融的方便法门。三止是 (一)真止之体--真如之体,止一切妄想(偏真)。(二)方便因缘止,又称境界因缘止--知空不空,止于幻真诸法;分别药、病、利者。知空不空是方便,离药离病是随缘,安住于假义真如而不动,称为止(偏假)。(三)止观分别二边,又称制心止观--知前止偏真,后止偏假,止于真假二边而止于中真。三观是 (一)空观--诸法空(真)义观。(ii) 中观也就是说,权举二宗,明相名,并非易事。而教义又十分难懂,能讲那些经的法师又没有。加之世道动荡,国民教育不能普及,国民文学水平下降,即使有法师讲经,一般人也不易理解。即使有能听懂的,也只是相文,依义释义而已。至于玄之又玄的方面,恐怕要花上几十年的功夫,也不易理解,还谈得上用功修行吗?

禅宗虽也不假方便,但只为招引上根之贤,如云门宗文彦祖以顾坚名声荦荦,他将 "顾 "加于僧,曰 "坚",僧有拟之,曰 "荦"!学者有问,每答一字,即谓之 "一字关",能明其旨者,实在太少。临济宗重棒喝,棒喝乃黄檗、逸仙二师之心,故临济宗以棒喝接人。契机者一棒一喝就能开悟,不契机者打死也不能开悟!请问,这两种禅,如今还有多少人参呢?究其原因:一是学人根性不够,二是得不到善知识。比如,义玄禅师是受棒喝开悟的,也是用棒喝指导后学的。临终前,他召集弟子问:"我如何指导后学?其中一人喊道!易玄叹息道:"想不到临济式会毁在这个瞎驴手里!可见学修之难,善知识之难。道源虽然修炼净土,但他希望所有门派都能兴旺发达,他绝不会毁掉(二)念佛法门不假方便

如前所述,其他法门都需要 "方便"。现在我们讲的净土法门--念佛法门,是不需要 "方便 "的。弘扬净土有五部经: 无量寿佛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等净土专经,还有《华严经》的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、《楞严经》的《大势至念佛章》。无量寿经》以十六种观想念佛法门为法门。无量寿经》以实相念佛为法门。阿弥陀经》以持名念佛为法门。本章既然称为 "不方便",当然不是指念佛和实相念佛,而是特指持名念佛。

净土宗由祖师圆公创立,历代祖师都专修 "持名"。因此,各寺院都把《阿弥陀经》作为每晚必诵的经文,诵经之后,绕寺念诵阿弥陀佛圣号。阿弥陀经》有三要义,即 "信、愿、行",又称 "三资粮",是往生西方的资粮。其中,"行 "是持名,但说 "行 "就包含了 "信 "和 "愿 "两义,因为没有信和愿就不能行。经云:"若有信者,当发愿生彼国土"。"善德少者,不能生彼国"。经中还说:"若人执持名号,一日......,若七日,心不动乱,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......,即现其前......,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。" 这句话说得很清楚,持名念佛念到心无挂碍就可以往生,并没有提到其他的方便,这与本章的 "无方便 "是一致的。念佛七天的期限就是以此为依据的。如果有一天甚至七天心不散乱,易大师解释说这就是不假方便的念佛法门的妙处,我们不能因为方便而忽视它,一定要认真念,而且要越念越准。

(iii) 诚心念佛能打开心扉。

前两节讲其他法门一定要方便,唯独本法门不假方便,即《十六观经》和《无量寿经》之观,实相方便,也不必持名一法,即能成功。有人说,《阿弥陀经》的 "一心不乱 "是入禅定,持名只能入禅不能开悟,必须生西方见佛才能开悟。在本章中,"不假方便 "专指持名,"自性明心 "指开悟。在《阿弥陀经》中,"不动心 "不限于 "定 "的方面,但 "不动心 "与 "不动心 "有区别,"不动心 "与 "不动心 "也有区别,"不动心 "与 "不动心 "在持名上也有区别。深信西方正等正觉,深信阿弥陀佛正在说法,深信念佛法门能超脱三界,引业往生。因此,他们一心念佛求往生,如子忆母,归心似箭,心心念念都是念佛时,心是 "一心",对佛的执着空了,但对法的执着还没有消除。佛心显露,佛性自现,谓之 "一心",此时破一分无明,证一分法身。执一心之事,我执已尽,不为见思二惑所扰;执一心之理,法执已尽,无明已破,不为空有二边所扰,皆归中道。

根据上述解释,我们可以理解念佛可以开悟。说不能开悟,不是无知,就是有意诽谤。

心灵觉醒的第三站:佛堂讲座,无需他助,心靈自解

本章中的念佛是一种修行,就像儿子怀念母亲一样,并不涉及任何深奥玄妙的道理。它是达到 "心悟 "妙境的最浅显、最简单的方法,是名副其实的妙法!按理说,十法界中,佛心即是佛法界。忆佛时,忆佛的法界;忆佛时,忆佛的法界。久而久之,心佛同体,其他九法界不现,岂有不见佛、不生西方、不成佛之理?

念佛要老老实实地念,从最底层、最浅薄的地方念起,得到最高深的功效,切不可好高骛远,朝三暮四。古语有云:"今日出家,明日还俗,切莫好高骛远。见了教下之人,便思寻章摘句;见了宗门之人,便思研究问答;如此一来,头头是道,账目不清......."。结果是一事无成。

或问:悟西方净土唯心,弥陀是自性,还是念佛求生西方?答:悟后,仍须念佛求生西方。如果不转过来,虽然开悟了,还是凡夫。佛经有云:"理则顿悟,事须渐修。也就是说,人不能执着于理,而忽略了事。不过,开悟后可以实现往生西方的愿望,还未开悟的人则要等弥勒菩萨来迎,这就是区别。

或问:悟一分理,破一分无明,证一分法身,已等同圆初住,何须再生西方?答:等觉位已免破四十一分无明,还有生西方的必要!比如观音、势至都是等觉菩萨,但他们还需要往生西方,这从他们与弥勒菩萨的距离就可以看出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!不要好高骛远,从最简单的 "持名 "做起,老老实实念佛,久而久之,自然就能心不乱,心开悟了。这个法门很浅显,其实 "一句阿弥陀佛,是最深妙的禅"。只要老实念佛,终有一天心会开悟!

我不多说了,大家老老实实念佛吧!

标签:

最近关注

热点内容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