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念佛放生 > 佛法自然 > 正文

第三季佛堂讲坛:摄念佛人一同追寻的信仰归宿

2024-05-04 09:23作者:admin

六、念佛往生净土

各位慈悲的师父: 道源插几句话。昨天,我们讲到因地菩萨摩诃萨以佛心入无生忍,我们也应该念佛求生西方,然后回向娑婆塔院,度化众生。今天,我将取经:

今于此界,取念佛者,回向净土。

这三句经文。这三句经文的意思分为三段:

(1)此土浊恶,不适于道。

这三节经文的意思是,大势至菩萨描述自己念佛成功后,现在在娑婆世界,带着念佛的人回向净土。然而,大雄宝殿引导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念佛修行不是很好吗?我们为什么要回归净土呢?因为此土有五种浊恶,称为五浊恶世,不适合修道。五浊的名称是: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。具体解释如下:

1. 劫持--劫持,就是时间,时间,俗话说的年年月月。浊,就是不清明。如:今年不顺,今年年月太乱,即为劫浊。

2. 浊视--就是视物不清,有五利使体,见惑炽盛之相。简述如下: (1)身见:众生执四大及虚妄不实之身为我。为我者,造诸恶业。我,其实就是业力的根源。(2)边见: 众生执有执空,没有 "中道"。执有者认为生命是永恒不变的,这叫 "常"。执空者认为死是世界的终结,一切都是空的,这叫 "断见"。执有、执空、执常、执断,都不是中道,而是偏于一方,故称为边见。(3) 邪见: 无因无果,误导众生。他们不相信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它们使盲人陷入盲目,坠入深渊和护城河。(4) 见与取: 这种人对道理有所领悟,他把自己看到的一点道理执着为至理,并加以概括。通过对偏颇道理的 "见 "和 "取 "而不舍,产生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和 "见",故称 "见取见",即 "非果非果 "的不正确观点。(5)戒律与禁令: 邪魔外道3. 烦恼浊--五浊为体,惑乱相增。简释如下: (1)贪:在顺境中,生起各种贪欲,不能摆脱。(2)嗔:在不利的情况下,会产生嗔恨心,无法忍受。(3)痴心:在一般情况下,会产生各种妄念,无法觉悟。(4)慢心:在一切众生中,心生傲慢,不能谦卑。(5) 疑心: 于人于法,起疑惑心,不能决定。以上五种妄心,称为 "五钝使",扰乱烦躁,扰乱本性,不清净故名烦恼浊。

4. 众生浊--凡夫以见浊烦恼浊为因,以造有漏业为缘,引五阴合流,遮蔽真性。故此报之生,即浊而不清,使心性钝弱,多苦少乐,不能自持。

5. 众生浊--众生由见、烦恼二浊而起,众生浊是果。因果皆浊,所以人生短暂,这就是生命的浊。

简述了五浊的体性,进而阐述了五浊的因果关系: 劫浊本身并不浊,但由于见等四浊在此时聚集,就构成了劫浊。见浊以五利因缘为体,烦恼浊以五钝因缘为体,如上所述。众生在这 "十种根本烦恼 "的驱使下,丝毫不得解脱,导致多苦少乐,寿命短暂。古人云:"人生七十古来稀!即使七十不死,也会被老病缠身,心暗身弱,不得解脱。说到五浊的时节,世间也有不浊不恶的时候。人的寿命从十岁开始,每一百年增加一岁,到八万四千岁。从那时起,人们不再修炼幸福,寿命每一百年减少一岁,到两万年时,浊恶开始兴起。当人的寿命超过两万年时,就不浊也不恶了。五浊之初,尚属温和;五浊之时,众生可谓 基于以上原因,五浊恶世不适合修行佛法,我们所处的五浊环境也不容易修行佛法,这是显而易见的:劫浊,如寒冷、炎热、战争、饥荒、瘟疫,以及各种不净。见浊,如眷属、眷属的不正知见,社会邪说的嫉妒诱惑等种种障碍。烦恼浊,如家庭、社会、经济、人情的烦扰,使心不能清净。众生浊,如智力迟钝、身体虚弱,与人的愿望相违背。命运,如时间之流,不待片刻,尚未修成,已是寿终正寝。尤其是核武器的威胁,让人无法经常冥想。总之,娑婆世界的苦海并不适合修行。因此,大势至菩萨大慈大悲,接引我们往生净土,我们应该赶紧念佛求生西方,但也许马上就会有原子弹爆炸,我们就无法念佛往生了。

(ii) 西方净土

上一节解释了大势至菩萨带我们去净土的原因,西方净土就是净土世界!解释如下:

1. 娑婆净土--娑婆本不浊,只是被见等四垢所染才浊。西方无此四垢,四季温和,无风暴,无战争,无三恶道,故世界清净。

2. 见性清净--众生皆由莲华生,故无身见;诸佛修中道,故无边见;皆是善人,知因果,故无邪见;无邪教外道,故无异见,无戒律禁令,故见性清净。

3. 烦恼清净--福报皆由七宝合成,物美价廉,故无贪欲;伴侣皆为善人,同归大道,故无嗔恚;唯有贤人能生西方,故无愚痴; 风声鸟声,无非法声,众生常念三宝,故无慢;生西方者,皆是净信,故无疑,故无净烦恼。

4. 众生清净--心性敏强,"无有众苦,但有诸乐",多善多德,故众生清净。

第三季佛堂讲坛:摄念佛人一同追寻的信仰归宿

5. 生命清净--西方众生寿命无量无边,故生命清净。

在五浊恶世,因见浊、烦恼浊而导致众生浊、命浊,四浊交织,形成劫浊。在西方世界,因为知见清净、烦恼清净,所以众生寿命清净。以上四法,既净,劫即不染,恰与此土五浊相反,故名净土,又名极乐。

见烦二浊,即见思二惑,又名世间内惑。念佛必须念到心不乱,才能往生西方。一心不乱,即能降伏二惑,功力稍深,即能破除惑界。西方众生都是降伏二惑的清净之身,何况是连界外无明尘沙惑都破除的诸佛菩萨,所以西方世界是一个清净的世界,清净的世界是精进修行的好地方。

阿弥陀佛以广大的愿力,经过无量劫的修行,修得无量功德,证悟极乐世界,引导我们佛教徒在极乐世界修行。极乐世界并不神秘,它是佛教徒的大道和大殿。

比如,社会上一般的家庭是不适合修行的,比如生活的劳累,孩子的吵闹,亲朋好友的娱乐,狗吠鸡鸣种种烦扰,亲朋好友大多拉着你吃喝玩乐,让你在社会上无法安心修行,这样的家庭社会就相当于娑婆世界。寺院比较清静,没有家庭中的各种纷扰,容易安心修道,相当于西方净土。但每个寺院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功德才实现的。这是合情合理的,所以并不神秘。

娑婆众生--人类--无时无刻不被衣食住行四大问题所束缚,不得自由。极乐世界正是弥勒菩萨大愿的实现。它是一个自然的地方,衣食唾手可得;它是一个七宝遍地、黄金遍地的地方;它是一个神通广大、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地方,衣食住行都不受心的束缚,可以很好地修身养性!

有人怀疑:《阿弥陀经》真的讲了这么多功德和庄严吗?其实大可不必怀疑。事实上,这比《阿弥陀经》中所说的还要好!首先,佛不说妄语。其次,阿弥陀佛的愿力之大、之深,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实现的,并不是无缘无故凭空出现一个极乐世界!以海会寺为例,今天你可以看到,海会寺是一座庄严肃穆的道观,是来念佛的。要知道,十年前,它还是一座荒山!这十年间,我们耗费了多少人的心力、体力、财力和物力,才有了今天的成就。如果我们继续努力,再过十年,这里会比今天更好。如果你来这里出家,衣食住行不用你自己操心;万一佛事外出,常住自然为你提供交通、旅杂费用,衣食住行生活四大要素,不用你自己操心筹措,与在家修行相比,真是有天壤之别! 再比如,到寺庙里修行,有师父指导,有僧人陪伴,没有人拉着你吃喝玩乐,你的衣食住行都是自己解决。(三)广度众生,实现菩提心愿

大智度论》的前两节 "大势至菩萨接引佛子往生净土",解释了净土浊恶难修难证,西方清净易行易成的道理。现在,大势至菩萨为什么要到净土来摄受众生呢?弥勒净土是大乘佛教,诸佛菩萨以普度众生为宗旨。他正是因为发菩提心念佛,才成就了等觉菩萨的地位,才有了来娑婆世界接引众生往生弥陀净土的根本心愿。

出家人必须发菩提心,才能往生西方,迅速证悟佛的忍辱,求得智慧,度化众生,"度化众生,成就菩提愿",来到娑婆世界。大势至菩萨也是如此,他证得《长寿法忍》后,来到娑婆世界,以各种方式帮助众生,实现自己的菩提心愿。说到这里,我想回到自己的心上:我们已经通过念佛发菩提心,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往生此土的愿望呢?这是可能的,也是理想的。本来,无论何时何地,觉悟众生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,但不广度众生有两种障碍:

1. 身不自在--我们凡夫既不能离身,也不能变身。比丘是佛陀的第一弟子,传法度众生是比丘的基本任务。然而,有些信徒不敢或不愿接近比丘,比丘也不能以僧人或女人的身体出现,为他们开示。应以何身得度者,就应以何身现身说法,而且必须是在佛世证悟佛忍的大菩萨。

2. 心不自在--我等凡夫智慧口才有限,更无神通妙用。以我道源来说,学法说了几十年,一般只能与一般凡夫结法缘,为福大而惑障深,智高而我慢重的众生,即不能应机折返。这和医生治病是一样的。大菩萨如名医,望闻问切,便知病根,一剂药下去,病马上就好了。我们普通医生,如遇疑难杂症,即无起死回生的把握,这就是能见机不能见机的区别。我在台湾传道,大家还都说好,这更让我感到惭愧!以台湾为例,一千万人口,我们究竟帮助了多少人?我们有这个心愿,却没有这个资源,真的很着急!但是,如果我们的身体不能改变,我们的智慧不能识别机会,焦虑又有什么用呢?上述智慧的缺失,让身心无法自由。福报的缺失,也让身心无法自在。在海会寺创建之初,我们就打算或问:西方一定有很多菩萨证得了无生法忍,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众生呢?菩萨每天都在这里,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!前几天我们不是说过 "相见不一定相识,相识不一定相见 "吗?这就是事实。

有人说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,缘一和尚梦中得知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讲经,他以为不是同一个梦,于是赶到上海,比到印光大师是主佛七讲经开示哩!虽然大师又否认自己是菩萨,但佛菩萨化身的史实,却是屡见不鲜,是不争的事实。也有人说:"既然佛菩萨天天度众生,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众生呢?其实不必怀疑,佛比众生多,只是我们凡夫的眼睛能看到众生,却看不到佛。我以前也有过这种怀疑,但有一年在北 京拜万佛忏的时候,拜到一半,我的怀疑一下子就解开了,我确信佛比众生多。这是我的一点体会,供大家参考。

大势至菩萨从明心见性、修行、证果,乃至自利利他来描述自己,所以这个已经讲过了,我们要按照他老人家的说法来学习,明心见性、念佛、生西方、证果,然后广度众生,成就菩提愿。

我也不多说了,还是念佛吧!

标签:

最近关注

热点内容

更多